为积极响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华文明全球影响力的号召,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市外文学会于7月18日至20日举办“新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哲学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国际研讨会。本次大会是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建院45周年首项学术活动,由外语学院承办,(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比较文学》编辑部和《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协办。这是一次依托上海理工大学百年办学文脉,将哲学、文化和文学深度融合的学术盛宴,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国相关领域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共同研讨在新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互动、互鉴与传播新路径,旨在推广中国哲学智慧,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促进新时代全球文化的和谐共生与繁荣发展。
在开幕式上,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华致欢迎辞。他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特别在人文研究领域的历史积淀,以及近年来学校在各个学科领域的迅猛发展和对高科技和人文研究相结合的重视程度,希望与会代表能深入研讨中西文化的相互传播。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查明建代表联合主办方致辞。他缅怀了大会发起人成中英教授,探讨了从中西哲学视角切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问题,认为在新全球化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需要把中国立场和世界意识相结合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芹代表承办方致辞。她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的发展历史,并对学院中外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成中英教授的逝世深表哀悼,也表达了砥砺前行的信念。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孙玉、《中国比较文学》主编宋炳辉代表协办方分别致辞。孙玉强调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表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将从传播实践层面深度挖掘哲学和文学的价值。宋炳辉认为在全球化“新时代”,针对中西文化的互动、互鉴和互传,展开跨文化的对话和国际性研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开幕式由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外文学会理事张乐主持。
张华致欢迎辞
查明建致辞
刘芹致辞
孙玉致辞
宋炳辉致辞
张乐主持开幕式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围绕“中西比较哲学和中国哲学研究”“中西对话中彰显的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比较文学与英美文学研究”“中外语言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研究现状”“中华文明海外传播及其策略研究”等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多位知名学者发表了精彩演讲,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独到见解,为中西文化的深层次交流与互鉴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近期,大会的发起者、大会主席、上海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外语学院中外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诠释学研究院院士成中英教授不幸逝世。大会组委会受成中英教授夫人顾林玉教授的委托,特在开幕式后设立追思会,成中英教授生前好友、同事从各地前来共致哀思,由《中国哲学季刊》助理编辑潘松担任主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人文社科讲席教授陈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刘伟见教授,以及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名誉理事长江怡教授分别介绍成中英教授在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以及中西比较哲学上的贡献。成中英教授生前好友陈卫平教授、潘德荣教授和施永敏先生分别发言。
潘松主持追思会
陈波、刘伟见、江怡、陈卫平、潘德荣和施永敏做追思会发言
15位知名教授受邀担任主旨发言人,围绕焦点话题“文明互鉴”展开研讨。成中英教授夫妇在会前委托特别助理加拿大约克维尔大学Andrew Fuyarchuk教授代为宣读报告。成中英教授的主旨演讲是对哲学家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与笛卡尔、康德和伽达默尔等思想进行比较,把自然主义和《易经》的变化哲学运用于对当代量子力学的新诠释,拓展20年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成中英教授的妻子顾林玉教授以“对当下世界局势的哲学思考”为主题,探讨东西方之间的传统文化壁垒如何共存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教授深入阐释“轴心时代”及其对古代文化发展的重大影响,指出两河流域、埃及、印度等文化都对古希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ndrew Fuyarchuk代表成中英教授做主旨发言
陈众议做主旨发言
(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吴笛教授认为美、德两国近期联合推出的“中华人文经典文库”中的中国诗集标志着中国诗歌国际传播的新辉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Carlin Romano教授比较中西哲学异同,认为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的接纳度更为开放,东西方哲学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陈波教授认为当前中国文化面临推动文化出海和构建中国自主话语体系的双重挑战,质疑“以中释中”模式。江怡教授认为西方哲学入华逾百年,而中国哲学西传历史更为悠久,预测“三合一”策略下中国哲学在西方的新前景。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提出,拜占庭帝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流的摇篮,铸就了深远的文化融合与文明互鉴的范例。(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朱振武教授剖析了汉学家的翻译理念,提出优化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
吴笛、Carlin Romano、刘建军、朱振武做主旨发言
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荣誉教授Peter Kitson概述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深刻改变了英国对中国的文化认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李勇教授认为全球正义是哲学核心议题,提出“天下”作为全球正义的第三种模式。香港大学讲座教授Chris Fraser认为近几十年来跨文化哲学对话拓宽了哲学研究视野,将引领我们向新哲学方向迈进。黑龙江大学李安泽教授认为,应理解人类文化根源的同一性,为中西文化深度融合提供新视角。刘伟见教授根据其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实践,梳理出中华文化的文明特性。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中外文化研究所所长俞曦霞教授论述了蕴含儒道释思想的唐诗《枫桥夜泊》和体现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特质的中国器物经典代表宋瓷,构成了中国璀璨文化的世界图标。
Peter Kitson、李勇、李安泽、俞曦霞做主旨发言
Chris Fraser做线上主旨发言
本次大会汇集了来自多个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讨论不仅展示了各自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也为学术界探索文明互鉴的新视角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平台。他们指出,文明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人类历史的面貌,也对今天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卢丽安教授发表题为“当下语境的中国高校人文学科走向”的总结发言,充分肯定大会涵盖的哲、文、史学术价值,强调学术人文的重要性,提倡开展多元人文、公共人文和积极人文的跨文化、跨国别研究。
卢丽安做大会总结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次国际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积极响应,更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通过加强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能够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为实现人类长久和平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上海理工大学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精神,深化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文化力量。
分论坛研讨
与会领导嘉宾合影
大会合影
工作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