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院和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举行在线研讨会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6-02浏览次数:1156


202161日,外语学院与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在外语楼会议室310召开在线研讨会。外语学院院长刘芹、澳研中心主任杨永春、埃迪斯·科文大学副校长王嵬、艺术传媒学院院长克莱夫·巴斯托、风景语言中心主任格兰·菲利普斯、研究生主管丹妮尔·布拉迪以及双方研究生代表20余人参加了该会议。克莱夫·巴斯托教授主持本次会议。

首先,刘芹院长对本次研讨会的举办致欢迎词,感谢中澳双方的支持与配合使会议如期顺利开展。

接下来,四位研究生就自己的话题作了演讲,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是来自埃迪斯科文·大学的Guo Li,她的演讲题目为“Life Narratives and Participation on Facebook-A Case Study on Humans of New York”。通过对Facebook上一个记录纽约人生活的社区Humans of New York以及许多与其相似社区上所发布的生活故事(posted/first story)以及评论里的故事(second story)的搜集分析,她向大家分享了为何此类社区能在Facebook上吸引众多关注的原因,揭示了它作为社交媒体平台展示生活中小故事、为参与者提供互动的叙述功能。

第二位是来自埃迪斯·科文大学的Sebnem Nazli Karali做了题为“LITRATURE AS THE CRUCIBLE-Post-Catastrophe American Drama and the Post-Civil Right Era”的演讲。她讨论了涉及亚美尼亚大屠杀的话题,将其与历史上其他的大屠杀进行比较,阐释了该话题的在历史研究、创伤记忆研究以及剧场表演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最后点明了她将用William RolleriAnna Antaramian创作的戏剧 "The Armenian Question"进行自己的研究。

第三位是来自上海理工大学的潘洪芬同学的演讲——“Survival in the Marginalized World—An Existential Analysis of The Well。在演讲中,她用存在主义的方法分析Elizabeth Jolley的小说《井》,试图解释女性主人公Hester Harper所面临的自我与他者、存在与自由选择的困境,思考作为一个边缘人物她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以及她找寻生存意义的过程。

最后一位发言者是同样来自上海理工大学的李连连同学,在她的演讲“The Edicts and Media Propagations as Discipline Means in Schindler’s Ark中,她借助福柯的理论,分析了小说《辛德勒的方舟》里法令和媒体宣传作为规训方式,是如何影响到波兰人对犹太人、犹太人对自己本身的看法。

互动问答环节,各位教授与同学之间就四位同学的分享展开讨论与问答,使得大家对他们的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各位参会嘉宾就本次会议发表自己的看法,王嵬教授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就活动开展提出了跨学科研究的可行性建议。刘芹院长对本次活动作了总结,指出线上会议在疫情期间是促进中澳双方学术交流的有效途径,并建议以后多开展现线上交流活动。


(研讨会现场一)

(研讨会现场二)